七月一日,聯合報公布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的得主。
獲獎的是「陳列」。
陳列本名陳瑞麟,一九四六年生於嘉義農村,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白色恐怖時期因「讀書會」分享思想繫獄四年八個月。出獄後,1980年以「無怨」獲得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81再以「地上歲月」獲得第四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1年,「永遠的山」獲得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2013年,INK出版陳列作品集共四冊。「地上歲月」是第一集,「躊躇之歌」是第四集。
2014年,聯合報的第一屆文學大獎(獎金101萬),評審推薦陳列的代表作「地上歲月」獲獎。
「地上歲月」收錄十一篇「大散文」。第一篇是得時報文學獎的「無怨」,寫囚犯真實的生活、形而上的心境,以及重建自我的體悟。第二篇「地上歲月」,寫回家用先前還在翻書頁拿著筆的手和父親父子二人、五天的共同或不同地點的耕作,在勞動中「信任」生命必有期許。
最新近完成的「躊躇之歌」,寫的是作者三十多年來的徬徨躊躇。
第一章「歧路」,寫辭去教職到山中佛寺寄居,讀書。人在深山中,一樣被找到,經過二度約談偵訊做筆錄之後,他決定離開佛寺,「雨真的開始下來了。窗外鬱綠的樹在雨中顫抖,噼噼啪啪。我等下就要走去山腳,坐兩點四十五分的車離開。」
第二章「藏身」,寫出獄後謀生的過程。「告別後我下樓走出巷子,站在人車繁忙的黃昏街口,決定開始設法接近一些反對派人物,看看可否從中找到一位值得追隨的理想的革命領袖,然後把餘生交給他。」
第三章「作夥」,加入反對黨,做了地方黨部的主委,投身選舉。
第四章「假面」,寫他投入選舉躋身為末代國大代表,在中山樓參與會議,會期二個月的見聞和歷史思辨。
第五章「浮雲」,寫再次選舉落敗後,遊走在鄉野間,看寄身的小城市以及己身的轉變,有著難以分離的三十年共生。
〜 以上是讀了陳列二本書之後,算是讀書筆記的概要。
以下純粹是個人私己的讀後感懷
*關懷社會的知識分子,勇於奔赴政治也勇於離開政治,回歸土地與筆耕,記錄、回想三四十年的青春夢想、信念、意志、意外、宿命...,這半生是夠豐富的。
作家字裡行間,冷冷靜靜,乾乾淨淨,這樣地呈現心驚魄動,一定是先天具有篤定思辨的性格,加上後天大大的文筆修練。
*這陣子,剛好我也在想我這個人不曾去過大陸,但是「好一陣子以來」讀的書大多是大陸出身的作家的作品。木心、余秋雨,是不用說了,而即使是絕然拋棄他的「大陸祖國」的高行健,重要的作品「靈山」、「一個人的聖經」都源於大陸。
*今年年初重新讀報之後,很想知道台灣文學誰上場。有心,就細讀。在聯副<小詩房>讀到黃梵的詩,讚!即上網搜尋,即買了他的詩集「南京哀歌」,哎呀,又是大陸出產,台灣出版,可是我是真心那麼喜歡讀。不免再度有感,訝異迷濛,有話也不想說。其實也不用說,那個禁書箝制思想的時代過去了,我絕對有閱讀的自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