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娘家,六日下午剛好妹妹一家人都有空,妹妹提議出去走走,以關子嶺為目的地,順便再以吃碧雲寺的晚齋為目的。
媽媽欣然同意,我也是。
〈第一次聽到「碧雲寺」即想起小時候聽得住在嘉義市偶爾回農場的二伯母名為「碧雲」。小學畢業旅行在「水火同源」照團體照。有無到碧雲寺一遊則沒有印象。但有爭睹「出米洞」的印象。〉
這日,受颱風外環氣流影響,關子嶺下著雨。
〈路過好漢坡,想起秀瑩同學初中三年通學到嘉義市,好漢坡早晚各走一回,練就優美體態,輕盈上下階梯,展現關子嶺子弟山行功夫之美。
而阿公與嘉義人結姻緣,來到貴寶地最鍾情關子嶺溫泉。所以這一路景物,多有眼熟之處。〉
車過「水火同源」,妹夫問是否下車去走走看看。下著雨,攤位一片空,景色寂寥,媽媽說:「算了。」
直接來到碧雲寺寺前停車場。↓
我外祖父的兄嫂在丈夫過世之後來到「大仙寺」深居。
有一年暑假,她的孫兒和本家堂兄弟姊妹結伴到白河大仙寺探望「出家阿嬤、伯姆婆--m ㄅㄜˊ」,順便遊覽關子嶺,夜宿碧雲寺。
為了此行,貴舍舅家的兄弟姊妹,先共騎腳踏車到「栗子崙」搭乘從布袋開往朴子的客運車,把我加進來,再從朴子搭客運車到嘉義,再轉往「白河」。
這是民國五十幾年的交通。
(初中時期,秀瑩同學獲准自行提早下課,才能搭上「最後一班車」回關子嶺,她說很難忘記每日定時走過別班教室被注目的心情。)
那次的關子嶺之行,交通等等由二舅家的大哥和二哥規劃帶領。在家族裡在村子裡,他們兄弟是出外讀書有能力有知識的人。
在路上,大表哥說:「姆婆給你們小漢仔東西吃的話你們是不應該吃的,那裏買東西不方便,而且,老人很有可能有甚麼病……。」這招真是有效,姆婆拿出來一直勸吃的「米香」沒被吃光〈還是有人不聽話的〉,而我還保持距離小心呼吸呢。
告別姆婆之後,怎麼從大仙寺到碧雲寺,已經忘了,但記得在碧雲寺吃過晚齋之後,師父領我們到大殿後面爬階梯上去到住宿的地方。男女分開,我們這邊的帶頭換成二舅家的淑媛表姊,她讓大家的頭靠在牆那邊,腳對腳,大家試躺一下,即起身到前殿旁的通廊會合,我們要夜行到「水火同源」。
這時,指揮換二哥,他當時讀「中正預校」。排隊,靠邊,保持恰當距離,不要踩到別人的腳,可以說話,但是要說有趣的,還要大聲清楚,給大家聽得到。。。(結果都是他在說)
而這事,有個戲劇性發展:
路上前方,有個白色身影,在夜色微光中獨行。二哥的策略是「放慢速度,保持距離」。但是前方的身影移動太緩慢,令人起疑。兄弟姊妹中有人停步,有人轉身想回頭,還有人向後跑了,這一人跑引得眾人跟著跑。下坡,衝回碧雲寺燈光照射範圍內,定睛一看,二表哥咧著嘴笑著等大家到齊,清點人數,分二路回寢室。我們回到「寢室」大家心情還激動,笑的笑,猜的猜,還怪你跑太快,嚇死人了。
〜 以上是則有趣的回憶
當日,雨中的碧雲寺。
佔地不大的大殿裡,師父們正在做晚課,靜立唱頌經文,繞行唱頌經文。
也許是星期一的關係,寺裡的人比外來的信眾多。
連結一下古早在無名小站 (也可能是雅虎) 鋪的文 :
當時文中探望的<大舅媽> 相對身分是錯誤的(我跟住在後面三合院的大舅家不熟) 這次回家向媽媽求證,是<大舅媽的婆婆> 。
●木心說得好:傳記、回憶錄,到頭來不過是小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