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一點
百吉步道,剛剛好的清幽
有人帶著199朵玫瑰來,花瓣三公里藏。
5月4日,下午一點
百吉步道,剛剛好的清幽
有人帶著199朵玫瑰來,花瓣三公里藏。
5月3日,早上七點,
在大溪仁和國中來賓停車場,傾盆大雨之中 ↓
阿公年輕時在此任教七年,
有些人有些事我耳熟,但第一次來到校園。
阿公路過附近,每每轉入,走校門正前的松樹行道,
也借道,也回憶。
這日,學校「退休協會」舉辦活動,
(阿公不在此校退休,但每每被呼喚)
宜蘭一日遊。
我第一回當眷屬同遊。
搭乘大客車,更立體感的視野 ↓
第一站,綠色博覽會。遊覽車的導遊在入口為大家照團體相 ↑
以下八張攝於博覽會場內
午餐之後,到一個裡裡外外都是「盆栽」的香草花園,喝咖啡。
然後到「蜜蜂之家」聽養蜂人家的故事
↓ 花粉到蜂蜜
回程,領隊的前輩蔡校長說:「不要計較景點合不合意不要計較餐點好不好吃,我們就是來相聚,來看看老朋友。」
真是如此。
而我,即使埋首27年的學校,我轉身就走,我沒再回頭。
接續前篇,補述「薑母島」所見
那日登船遊石門水庫,在台灣青山包涵的水中央,腦子回想搭船遊美國康乃狄克河和北歐峽灣的觀光航行,三者都令我感動,真實卻似幻境的大自然美。
而台灣的「偶像劇」感染力道足以更改一座小山的歷史名稱,並使它成為觀光一探的點,這也算是時代力量的一脈湧流。
以照片大略說明島上30分鐘的觀光路線
上圖的道路是島上的最底層要道。
從碼頭上來,向左轉,經過一面觀光小吃攤,轉個角就是這條山上路。對觀光客而言,它通往公共廁所和「阿婆茶葉蛋」,抬頭會見到搬家到高處依然面水的小小「土地公」廟。
上圖,左向的第二層路徑。
民宅看起來不像有人居住,木匠的工作亭子台木屑堆積。
碼頭上來,迎面是販賣漂流木等木製小品的穿堂兩面攤,
右向,走下階梯,終點是一個小小的私人用碼頭 ↓
↓ 從小碼頭回頭仰望的光景
下船停留的三十分鐘,掐頭去尾,努力放腳探頭,也就只走這麼一點點。
網路上「帶著全家趴趴走的部落格」,2011年有篇非常詳實的分享。遊船的資訊,至今一樣。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
星期日,周一補假,兒子邀父母親,親子一日遊。
走路搭配車行,把石門水庫三層都走過
↓ 為什麼我照的蝴蝶這麼大隻
↓ 後池邊高聳的度假屋,早期的「水鄉」和後來的「湯布院」
↓ 「大溪湖畔」早午餐,這位爸爸今日脫身當兒子
↓ 從阿姆坪搭遊船到「薑母島」(枕頭山)
↓「薑母島」碼頭
↓ 以下四張,薑母島上
↓ 離開阿姆坪,走台7往復興,來到「復興橋」
↓ 在復興橋頭的「山嵐咖啡」歇腳,
也許紅豆牛奶冰是更時的選擇
再走一趟「羅馬公路」,
從關西走台3乙經龍潭大溪回家。
以石門水庫畫圈圈,一小圈一大圈,十個小時,玩得很盡興。
來自Tom的分享
春暖花開,幸福閃電
動不動就往台北跑。
略過1659,阿公車停永寧停車場,再續捷運,台北更便捷了。
花博之後的美術公園,
第一次來到,甚麼都不知道,悅目的就照相。
繼續往北投。目標「地熱谷」,地熱谷竟然「有門可以關上」。這也就想起這日是「周一」,現在,很難釐清事情是在昨天前天還是大前天,「三天內一片混沌」。
在河岸風景裡寫生的一位小姐。
彼此的眼睛都是墨色,但必有其他可辨識彼此當下的可親。
時髦的年輕人,問我可不可以幫她和圖書館另面的圖騰合影,說她從福建來。
(說國語的腔調很像)
● 中間隔了一天,又找了個理由來市府連通道的誠品晃(阿公)。我是現實的人,既然來了就做點真實的事,我又去翻孟若的書,特別是六十歲的成名作「幸福陰影之舞」更是想讀。
在我拿著書去找收銀處的「途中」,一位著灰藍褲套裝素顏短髮側背直型牛仔包不算年輕的女士開口對我:
「你買那麼多書,是誰的作品?」
「翻譯的,加拿大人,孟若,短篇小說。」
「她寫甚麼?」
「只讀了幾篇,剛好都是女人。」
「她寫女人的甚麼?」
「女人的生活,情感,,她的書在『美洲文學』那面牆,,去看看 ~」
「為什麼她要書寫女人?」
因為這位女士不只用「寫」而用「書寫」,我繼續回話:
「書評說『一個男孩,他長大可以期望成為任何人;一個女孩,她長大卻只能成為一個女人』,,」
「不要自我設限,就沒有甚麼差別,,,」
「是啦,不應該自我設限,,她的書,木馬文化出版,在美洲文學那面牆,,,」
然後阿公來了。
稍後,阿公的感想是「你就是一副老實相,很好騙的樣子。」
很好騙,有誰比阿公還知道呢。哈哈。
黃昏時候,小蝶花間來去。
我覺得
到現在我只是「回台」,還不能算是「回家」。
石門水庫,一片綠光
接近滿水位的水汪汪
曾經,在石門山,對著「小粗坑古道」思考,不知要不要走過去。
這日,阿公從台3乙 10K轉入,來到一處由陶藝藝術家坐鎮的觀光小窯,
↓ 在這扇窗下發現小粗坑古道的出口
吃過午餐,車行在台3乙線上,轉到「三坑生態公園」
↓ 看到人們在草地上尋得一席坐臥
↓ 阿公送的羊蹄甲
天天在外面玩,這算「回家」嗎?
先連結仕平分享的「甘家堡桐花祭」,
昔日搬家過來的照片 開不出來,但老師的文字敘述是剛剛好的周延。
甘家堡,今年龍潭的桐花盛會於4月23日在此舉行。
我們在前一天來到。
↑ 香蕉樹,竹籬笆,圈起一供人解手之處,就在入口右側綠草邊上。
左側雕龍為籬。正向抬頭見甘家祠堂座落。
左環走,溪水有聲,
遇到一位採桑果的歐巴桑,說明天估計有上千人 (三千人)到此參加桐花祭。
今年這裡的桐花還在含苞中,慢了,疑是受初春「台灣下雪」的氣候影響。
所知不多,以下,看看圖,
回頭時,看到工作卡車載著場地布置器材上山來。
司機先生疑似粗心,輪胎偏離「軌道」,空轉打滑,壓壞了植草線。
就此作結。
總算來過「甘家堡」。
再續前文,
在冷水坑遊客中心休息夠了,照秀瑩的規劃,搭108遊園公車到陽明山總站,轉小8,目標是海芋季節的竹子湖。
這回山路公車經驗,如果「比爾‧布萊森」也在車上,而且是站乘,他將以各種姿勢訴諸文字讓全世界發出笑聲。
我舉一,您領會:
「於是我連忙買了一張前往蘇連多的車票。車上擠滿了汗流浹背的人群,而且車速非常非常緩慢。我坐在兩個全身堆滿顫巍巍肥肉的胖女人中間,在車程中,她們不斷越過我進行熱烈的交談,讓我沒辦法專心看書,或是沉浸在我的白日夢之中,但我覺得,自己能找到位置坐 ─ 雖然面積只有六吋寬 ─ 已經很幸運了,而且我必須坦承,這兩個女人的身軀實在是柔軟得要命。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依偎在其中一人的肩頭,以充滿孺慕之情的眼神仰望她們慈愛的臉龐。她們似乎一點兒也不介意。」
上圖 座椅後背供人掌握撐持的把手掛了,
可以佐證在又彎又拐的山路搭乘快速公車,坐著也沒多安穩。
還好,同學都「站得好好的」,且歸功於當年師專生活的訓練。
↑ 在總站等待小8往竹子湖行去
回程,我們步行到「派出所」搭108,回總站轉搭260下山。
在途中看到它,我覺得可能是在大魚格子裡讀過的「七葉一枝花」↓
連結大魚的最新發文,轉過去可以看個清清楚楚。
在派出所對面等車,人多,不知車班到哪裡,我提議走到總站,不過是區區五站,同學腳定定投反對票。
108來了,竟然是同一位司機,一定要站好!
平安到總站,馬上銜接260從仰德大道下山,
途中在「永福里」下車,
到「林語堂故居」。
秀瑩本來打算在此共用晚餐 ,共賞遼遠的景。
但我得先告退,我答應阿公共用晚餐。
我們很古典,夫是出頭的天,
一行人以下的心思,是為我找回家最快速的路。
回到桃園,五點半不到,一出閘門,阿公在眼前。
一年一會,珍藏在心,謝謝同學,期待再會。
昨日在劍潭站等候上陽明山的小15,
同學問時差都調順了嗎?
同學代答:沒有,清晨四點回我的 mail。
可是我天天睡得「很飽」。
飽睡的滋味美好,值得推廣。
↑ 清晨四點的窗外
↓ 清晨三點,道路地下涵管工程施工
聽說,阿嬤回台之後,
大家都回到本位各自扮演自己,
連 Mokey貓都戒掉了「跳門」的家婆習慣。
Audrey和小兔哥一起上圖書館。
小龐韶安飛快成長。
花,可親
下圖,用以說些煙火樹給大魚聽
右,是我社區會開花的煙火樹。
今年一月,我離家時它花苞初綻,估計二月是盛花期,三月底花漸枯萎乾癟垂掛粘在枝頭,需要修剪,葉片跟著凋零。夏秋之際再長新葉。
上圖,左,去年11月移植的小苗,未滿周歲不落葉。
那時節,葉片很美,樹下小苗初初茁長。連結前文
回台的第一個夜晚,等到八點,跟 女兒視訊,給 Audrey看看阿嬤。聽到女兒說「媽媽,你去睡吧」,我可能是在視訊中瞬間睡著。
在浴室,拿著蓮蓬頭睡著。
然後,兒子來了,今早才知道。
這一睡睡了八小時半,
多麼豪華的一場眠。
早上整理小院子。種在甕裡的煙火樹,上回是乾死,這回疑似淹死,但根還穩扎,也許是季節的落葉現象,但甕裡含水飽飽總是隱憂。石蓮花長得好,阿公說他把蝸牛撿走了。
昨天下午,為了打發睡意,到桃園誠品找書,一出門,就被勸退,萬安演習。
「買孟若的書」,這事就留到今天。而且改到誠品的台北市政府店。
先在西門町吃日式蓋飯。「美觀園」,早年由二伯父、二伯母帶領我們來的,美好的記憶喜歡延續。
在市府的地下聯通道體會久違數個月的「台北」,
看起來是亮麗又快樂的。
回家了,
抵抗時差就地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其中包括讀讀「道聽途說」。雖然不知是不是真的,但是「道理」總有幾分在其中。
沒忘記找找比爾布萊森的遊記以再讀讀他如何形容觀光客與相機的結合。一本都沒找著。但在別本書上翻讀到太平洋中杜魯克環礁上的杜魯克人,「對種種陳年舊恨,沒齒難忘,杜魯克人一直生活在殘暴與血腥的陰影中,人人自危。結果竟至成為難以負荷的心理重擔。」
對於此種現象,智者說:
遺忘是一種生活藝術,有些事忘了最好,即使一時忘不了,時間也會幫助我們淡化它。失去遺忘的能力,就等於失去了再生的能力。
●
可聽過「夢醒時分」?
八成聽過。
↑ 布魯克林人家花園一角 Audrey 和阿嬤把影子印上去
↓ 回到家了
銀鳳同學到台南奇美博物館一遊,寄給我一本精美筆記本。和護照差不多大小,這次紐約行就借重它隨身記事。
韶安,在小小的便利貼上用原子筆或鉛筆畫出小小的圖,我好訝異又好欣賞,把它們貼在本子上,這陣子就隨身。
上圖,韶安當時站在我書桌一角,與我斜對面,說她要畫我。一下子就聽她說好了,她還補充:「我只是把你的頭髮加長。」
下圖,看我把她的畫貼在隨身記事本上,她又畫一張「俏皮的」送我。剪下來,貼上,都是她做的。
玩我的「舊相機」。
相機的「功能」她知道的比我多鍵 〜 我只用聰明相機的智慧模式。
這日,行前一天,忙這忙那,整個上午都在外面。阿公把二孫帶進餐室,關起門來當教室,小龐玩堆疊遊戲,韶安玩勞作。
一片包裝薄泡棉,剪剪貼貼,做一件自己勞作時穿的「圍裙」。竟然展示得這麼美!
每年四月和十一月盛開的九重葛,今年多開了這半回,以花況來看只算半回。
現在是紫薇的季節
路過台7線12K,大溪三民,每每看見橋頭立著往蝙蝠洞的明顯指標。
多少年都沒有拐進去過。
這日,從石門水庫過來,打算到「大溪老茶廠」再補充一些台灣茶,帶到紐約去。
因著時間還早,就以蝙蝠洞填充空檔。
道路編號「114桃」,通往蝙蝠洞、觀音洞。
第一次來,特別認真看路看景。
雖然是彎曲的山路,但路況好,周邊環境整潔。而且一路都有人家駐在。
以前以為「三民」只有台7路邊那條街,這實在是缺乏見識以及想像力的緣故。
↑蝙蝠洞步道入口
純粹以蝙蝠外在的「形象」,不被華夏的「蝠」「福」催眠的話,下圖的「牌示」有點驚悚效果。
流水聲,聲聲入耳,五寮溪的溪流。
回望一框山景↓
↑步道有一段是竹林。恰巧看見一細長蛇在山溝裡蛇行,走馬看花的心態馬上敬謹起來。
↓四隻蝶聚在糞便上吸取營養素。圖像不清楚,只好以文字說明。
三民蝙蝠洞位於復興鄉三民村東側的溪谷間。岩洞約長八十公尺、寬五十公尺、高三十公尺,形勢天成,粗礦原始,為罕見的天然洞穴,於民國20年才被發現,當時洞穴中有許多蝙蝠棲息其中,故名蝙蝠洞。蝙蝠洞口呈半圓形,洞內則為半月形,地面由內向外頃斜,頗似歌劇台,洞內寬敞,可容納千餘人,可於此烤肉、戲水。
早期的三民蝙蝠洞人跡罕至,主因是進出困難,遊客必須從基國派地區沿水流東野溪溯溪而上,大約涉水約五
百公尺才能抵達;新建的人行步道於去年底(93.12.31)剛完工啟用,現在若由基國派地區步行進入,開車加上步行大約三十分鐘即可抵達蝙蝠洞,比過去以走路方式必須花兩個小時才能抵達,足足節省達一個半小時,而蝙蝠洞的重新開放啟用後,對帶動三民村與復興鄉,甚至桃園縣的觀光產業也有莫大助益。
人行步道沿途寬約一公尺,一側緊鄰山壁,一側有潺潺溪水,生態沒有破壞,非常原始,鳥叫蟲鳴不絕於耳,沿線還有蛇木、樟樹、山蘇與百年茄苳樹等豐富的植物種類,另外還可以見到東安溪因地勢高低改變而形成的小瀑布。
蝙蝠洞隱於山谷溪畔的崖壁上,附近有兩處瀑布,林蔭茂密,周圍怪石嶙峋,除了有巍峨壯觀的天然石洞外,右側還有一處清澈的水潭,潺潺流水源自秋山清泉岩觀音洞,在此形成一窪清潭與一彎清溪蜿蜒谷中,豐水季期間,因水流量大,野溪流經斷崖時,自五十公尺高的斷崖流瀉而下,猶如瀑布一般,狀麗撼人,乾涸時期,娟秀的水簾,緩緩而流,也非常美麗。
昔日洞內的蝙蝠蹤跡已杳,如今獨留下洞口一泓潭水,仍然依偎在此幽境中,迎接每一位消暑遊憩,尋幽攬勝的探訪者。
160公尺的路途,景色優美。
↑蝙蝠洞到了,果真沒有看到蝙蝠。
遊客,不多。
前有中年三人先到達,後有二位青年學子在叉路口。
算來這段時刻 160公尺的山路 共有老中青七位遊賞。
以下所攝是「回程」所見。
↓從蝙蝠洞下來的叉路 ,正面往觀音洞。
清早來探看大圳水流。
從石門水庫導入桃園大圳放送過來的水,在前一段地下隧道的範圍定規之後,在這隧道口解放奔流,水聲淙淙。
這幾天所見都是泥灰色的水。
今日,請小龐媽安排二位小朋友,阿公阿嬤要出去走走。
↑水庫水位超越243公尺,距滿水位245公尺不遠;
↓和四月間讓大家發愁的217公尺,足足上升26公尺!
大自然的力量如此可畏又可敬。
↓行在泱泱大湖上,工作船上的人員看來就有著從容篤定的氣質。
我即將遠行。
來石門水庫看水看山看樹,這是我行前道別的方式。
生活動線上的鄰居,合乎情理地告知。
昨日黃昏遇到常回去古坑的彩薇:「離開三個月,要讓你知道,免得你胡思亂想。」
也跟菜市場裡固定採買成慣性的老闆老闆娘一一告假,並補充:換我先生來採買,請繼續照顧。
↓下圖這座荷花池上的橋通向一座亭,亭上坐著二位練習吹奏不知名樂器的人。
聽著聽著,想起那是一首夠老的歌曲,那奴娃情歌。
蜻蜓穿梭 或飛行或停留在這有水又有花的池
↑牠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我也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跟石門水庫說好了再見,改往台7線走 〜
因為「昌鴻」颱風帶來了大雨,擔心山上土石鬆軟,而從位在三民的「大溪老茶廠」往回走,來到「百吉步道」。
小龐從車子裡出來,抬頭張望。
走了一段路,說:「要不是你要去美國,我們也不會到這裡來。」言下之意是歡喜來走這步道的。
「這裡夏天涼,冬天溫暖,喜歡的話,假日記得跟爸爸媽媽說,說你想到這兒走走,就有可能常常來了。」
讀路上的粉筆字,二位小朋友很開心。↑
蝴蝶、毛毛蟲、蟬和蚯蚓 ,尤其是蝴蝶,飛來飛去,增加這一路的風景。↓
媽媽把一隻「端紫斑蝶的幼蟲」連枝移到路的邊邊。↓
路上,聽一位小姐跟她的同伴說:「都是樹,羅馬沒有樹,這裡都是樹。」
二孫,一路就地取材,逗趣的「齣頭」一齣又一齣。
↑常來的人自備座椅寄放在山壁上,方便在這山轉之處休息、談天說地。
乍看,有趣味感也有衝突感。
現在多了張說帖,引導思考,取得認同。
但,「你的公德心」「我的公德心」和「他」期望於你我的公德心,可能有交集,也可能背離。也許「發揮公德心」不談,比較有感染力也說不定。
過午了,農民小市集還有些蔬果等你帶回家。
↑在那路邊小市集,有位賣高價水果「水蜜桃」的中年人,營造出鑼聲鼓聲般的熱鬧。
人家問:「是拉拉山的嗎?」
他答:「是拉不拉山的。」
(這讓小龐咧嘴笑)
人家再問:「拉不拉山在哪裡?」
他答:「拉拉山對面。」
(小龐繼續笑 韶安也加進來笑)
和年輕人出門,吃吃喝喝顯然比較有興味。也是奉陪,不忍掃興。
主動幫我們照相的「百吉星墅」老板,來自金門,十年前到此以每坪七千元買地創業,盡量自然,三四月間螢火蟲上萬隻。
下周六我就飛紐約,這周日全家一起出遊。
兒子、媳婦選「大溪老茶廠」。
我以為阿公會早早出門先到石門水庫看看距離滿水位只差三米的好久不見的安 心滿意水位,所以前一晚先說好各自出發,十點在「大溪老茶廠」會合。
優游大溪老茶廠,兒孫們第一次。
現代年輕人幾乎周周有休閒的行程,沒想到這近近的地方現在才到來。
農林公司在這兒展示昔日製茶工具、空間,陳列今與昔的煮茶泡茶茶具,
並販賣來自大陸的普洱茶,以及台灣本地用心栽培精美包裝的紅茶綠茶烏龍茶東方美人茶。
南瓜與綠竹筍以少少的量展售。
小龐媽在小龐後方那個空間照相,臉書分享。
二樓空間一體穿透,讓二孫小玩一番。
十一點,觀賞大溪老茶廠視聽簡介之後,即準備用餐。
第一次來,滿足好奇心,在此享用與大溪與茶有相關性的餐點。
茶油麵線、茶葉蛋、大溪豆乾、綠竹筍片,綠茶漢堡等等。
韶安有喜感,阿嬤特欣賞。
這是這日的上半場。
下半場另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