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周二
清晨六時許
↑ 公園步道
↓ 大圳水,岸
6月20,周二
清晨六時許
↑ 公園步道
↓ 大圳水,岸
6月18,星期天
買菜回來,在大圳和公園之間的路上看到被車輾過的一大塑膠杯內容的菸蒂、檳榔渣和汁鋪了一地,,,望眼,造成髒亂的不只這一杯。
再往前,一大包家庭垃圾上面一份報同在雨中的路旁躺著,垃圾袋已經被覓食的動物撕開,,,
想起自己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公園遇到一位還沒來過台灣的華裔,告訴人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會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帶回家,公共場所很潔淨」,,,
此刻再度為環境髒亂耿耿於懷。
說「再度」,因為從美國回家之後很是「記得」要證明自己對外國人說出的話是實在的。
事實卻證明我的記憶是選擇性的,光是這一條周邊有二處大建築施工中的邊際道路路旁就不缺飲品空瓶罐與檳榔渣、汁還有成團的衛生紙。只好期待周邊大樓和賣場的施工快完成,以為那些「不方便」處理自己製造的垃圾的人不用再來。
等到工程真的完成了,換一批人來到,路上的垃圾有減量,但也不是「乾乾淨淨」的模樣。
今早路過見這情況,興起拿手機回頭去照張相的念頭,但是安置好買來的菜也就忘了。
自思自忖,自己有這個強烈的暗黑的念頭硬要以偏概全幫人貼標籤,是我對長久以來教化人心的報紙(媒體)有「定見」了,照張相,結合一下。
此事待我想起,十點了,雨也停了,我帶著手機(我的相機)出門,循來,,,
報紙和垃圾都不在了,
望眼,一路潔淨,非常潔淨!
有人丟,有人掃,就過得去,值得慶幸。
這段路,一邊是大圳,一邊是公園
↓ 難得這麼淨空,平常停滿車輛,馬路並不好清掃
文後,書裡拾得一句:
善,因是無報償的,才可愛;
惡,因是無惡報的,才可惡。
( 出自 木心 )
6月17,周六,
上午十點,梅雨炸彈暫停,
出門走走,
↑ 出門第一張,一顆正在長的芭樂
(麻煩在中間位置找一下,它有保護色)
↓ 走到球場
紫薇開花
大雨後的環境
↓ 一株龍舌蘭,花開,花謝,長葉。
↓ 母株疑似將枯
↑ 軟枝黃蟬的花季很長
↓ 粉色翠盧莉?
↓ 錫蘭葉下珠
社區一片靜寂冷清
走到球場,就回頭。
11點,還有雨隙,去探探兒孫,也上樓頂看看僅存的植栽
6月15,李來希先生等人在大雨中為公教退休金打拼。
心感謝,心也疼。
寄語公教朋友,政府非在公教退休金這區塊痛快撙節不可,誰人能對抗?
人在屋簷下,低下頭,銜枚向前。
沒忘來時各位是腰纏諸端智能與才藝,
退休之後依然亮麗有據點,
自是「有價值」的人類。
● 6月15,網路傳來 ↓
二位純種台灣半老之人,一南一北,一起埋頭絞腦汁,
「上聯」、「下聯」也許可能是解了,
至於「橫批」,
有夠腰瘦,
寫成這樣,
我也不敢呼叫「台媽」~ ~
精疲力盡,投降m。
( 橫批,「阿公」疑似有解,暫時保留,,,)
6月14,週三
雨帶著風一起來兌現氣象先知的預言。
本地雨勢,斯文等級,在門窗之外,
也沒讓周遭溝渠來不及輸送。
心閉關在家,
不興外出念頭,
像一隻貓。
( 獨「阿公」接送孫子,一日出三趟門,濕了身也歡喜。)
6月12,周一
「有以待之」數日,
卻始終徘徊在烏雲裡的大雨在黃昏時下下來了。
坐井觀天,
這一陣雨足夠澆灌周遭地上植物。
農曆十五夜,
清風在,明月在,足以讓人自勉,,,
一個亮點落在書架上,早上5點15分,
光的線穿過玻璃,聚了焦,有了幻影般的映象。
這棚蒜香藤,就要盛開,
花開,總有人知道。
「涼啊涼啊涼」,
鳳飛飛一首歌,常常就在腦子裡輪轉,
涼啊涼啊涼 ,,,
弱絲纏志,努力中
↓ 一隻貓,新來到
觀望中
影像記6月9日,清晨
預祝朋友們周休快樂
6月8日,陽光明晃,夏天真的來了
在家避暑,
午後四點多開始打羽球,一個小時。
馬家婆婆和看護朱蒂也在中庭,
邀朱蒂也來打打球。
很快上手,大家開心。
婆婆說,她現在不能打羽球了,以前是很能打的。
人人在向老的路上,不老的現在恆是值得珍惜。
敝帚自自珍,野人更以獻曝為樂
貓穩穩睡 石蓮孜孜長
五彩茉莉似蝶 煙火樹像蛾,風月來相尋。
毬蘭,弱絲懸志向天歌
好了,不是白話還真累人,適可而止。
● 週三下午,埤塘公園
5月29,周一,端午連假之中
↑ Paggy&Ludo的結婚饗宴,除了宴席、中西兼涵的喜餅,還有一個多肉植物小禮盒。(上面寫好了賓客的名和桌次)
我把新多肉加一石蓮組合在六吋花盆裡,
靜觀可預期的未來。
時序移動,太陽的東昇西落偏北微調,
南邊院子,陽光漸離,
↓ 靠牆的石蓮花,太陽的光不再直射向它
↓ 讓石蓮花暫時換個位置曬曬太陽,曬石蓮。
以上這些是「組合新生」的石蓮花,
於今,這樣有神,
應了「誰蒔的花服誰」
於是,我在網上 晒 石蓮。
520,
曾經,是國民黨的黨員。
後來,走著走著就散了。
於今,回不去了,
或者說不會回去了。
但樂於在電視上斷斷續續地看著這個黨黨主席選舉即時開票。
午後四點多,撐把傘社區走走。
在兒孫的巷遇到正要出門的「小黃瓜姨婆」,
她說她在留意小龐韶安路過,要跟他倆一起剪下小黃瓜帶給「阿嬤」。
兒孫這周休在尖石某個露營地看山看雲 ↓
Line來照片讓我想像,
↓ 下午6:24 又一張
兒孫有行程,阿公阿嬤放「無事假」。
捧讀四十年前光復書局出版的近代世界名畫全集。
先讀「塞尚」,再讀「雷諾爾」,
馬上覺知自己斷章「比較文學」之後,內心存在某種「無可救藥的習性」,
是一種惡習,
一時無法在部落格鋪陳「記敘文」。
↑ 虎克在這頭,我在那頭。 這是記敘文。
↓ 彩色圓椒,紅了,微辣。色味佳美。 這也是記敘文。
● 幾年前,一晨間在社區散步,見一幅不小的「畫」靠在大型家具回收區,湊近一看,是一針一線穿織的「湘繡」。也很快體會這是同一樓梯,門對門而居的林家所有。那前一日,遇到林太太,她說房子已經整理好,說客廳那幅掛畫年輕人說他們不要也就讓外勞送出去了。( 林家把社區裡的二屋分別給已經成家與正要結婚的長子和三子居住,二位長輩住到大溪三層去。)
門對門十幾年,林家客廳牆上掛的畫,有印象,但不曾細看,沒想到是在「外面」才低頭細細看。
當時,另位經過的鄰居一起幫我把畫抬到樓上去,暫放我兒孫的住處。
( 這畫,下樓逛了一下露宿了一夜,又上樓,進了對面人家的門。)
過了三兩天,等到林先生,告訴他我把他家以前客廳那幅畫撿回來了,那是湘繡,若要取回,就在對門,很方便。
林先生帶著迷惑,複誦「湘繡」二字。
( 早年林先生在大陸做生意,我想那是入新居大陸方面的賀禮。裱褙的材質已泛黃加上早晚檀香薰,光彩蒙蔽了。)
面對這巧或不巧,林先生笑著說:「就你的,該是你的。」
( 他是不是想,這是「天意」?)
( 林先生家鄉在豐原,他在桃園購入的四屋,其中有三是我提供的情報。林太太禮數周到,奉上紅包、玉鐲等等等,我也一一奉還。)
( 我是有一只玉鐲子的,一直放著沒戴上,那是1988年老父親帶著母親回大陸探親帶回來的紀念。而我沒有房產經紀人的執照,不敢收費。)
我道了謝,
重新裱褙,
自此,
那九尾鮮活的鯉魚就在我家餐室牆上。
● 社區的第二代,送了父母的終,也在恰當的時候整修更新這20幾年,半老的房子。
有二個陶瓷花盆和一對木製的「蓮座」在待清理的堆棧中,很醒目。
家婆我趨近查看,
設計師剛好在場,說我喜歡的話可以帶回家。
我隨即打電話給「業主」:
「00,我是吳老師,那對蓮座非常非常重,是密度很高的木頭做的,一定很值錢,」
「我聽媽媽說過,當年做骨董生意的前屋主送了幾件骨董給你們,,你有沒有留著楊先生的電話,,」
我是泫然欲泣的。
我呼叫的「00」是三年前突然辭世來不及道別的「純姐」一生寶愛倚重的兒子。
他謹守本分盡了孝道。
我以一通電話希望護住一點傳承。
5月8日,眼前還有紅橙色杜鵑神采奕奕。
連續幾日在入口網站的首頁瞄到「00縣市豪雨特報」的氣象頭條,
所走動的地點卻是沒雨,
終於忍不住拉水管澆灌二棵委屈長在「花壇」的樟樹。
虎克在室外,變帥了。
5月9日,一早聽到雨聲,,,
白費了昨日的水庫水。
我的耐受力,,,
總在「一個點」上,輸了。
苦楝樹濃密枝葉在雨後低垂
8日晚間,桂蔥Line來社區一結果的植物
轉Line給大魚老師,問名。
老師說是「八角櫻桃」。
↓ 今早,買菜回來,雨停了,過去看看。
紅透的小果,一碰就落入手掌心,
嘗了,
果核相較於進口櫻桃,質地軟顏色略帶黃和青,
果肉細嫩多汁但量少,微微微的苦味。
5月6日,週六
嬤孫在門前打羽球,球掛到樹冠的穠稠裡,
小龐拋「足球」救羽球,
鍥而不捨,
羽球終於下來,
換足球四平八穩坐在樹上;
一轉身,那個當「球座」的花盆墊盤被另個孫拿來種好了石蓮。
何等有趣的人生!
5月4日,
這日可有人想到「五四運動」?
沒有?有?
凡走入歷史,安靜安息,是正常。
一早,立窗前,篤實於眼前新竄起的綠,
共一棵紫薇的四季,篤定踏實之感。
然後出門,社區走走。
桂蔥正在圍牆邊的桑樹下為「飛」回來的兒子、媳婦準備鮮打桑葚汁。
我加進來,現場吃。
「沒忘記感謝蔡伯伯。」
↓ 九點多,百吉林蔭步道。遇一位老鄰居。
↓ 下午韶安回家,午後社區逛逛
走著走著,來到便利店吃冰
晚餐後,這晚住工作地的兒子來電,
開口第一句:「媽,你今天好嗎?」
嚇我一跳,是怎樣?
於是我把「今天」的向陽面數給他聽,
結論:我今天很好!
回家探望母親。
在往朴子的接駁車上,鄰座老太太說她從三重來,與女兒約在朴子的第一市場會合。
她與我同在「東石國中」站下車,
我預設性的告訴她回程的上車站不是在「對面」,而是轉個彎在「東石高中」,或者在發車的「體育館」。
陪她走一小段,我就在朴子國小東邊牆轉彎,請她放心向前走,下個十字路口右轉就看到「媽祖廟」,,,(媽祖廟,連二次火災,很難與記憶契合)
朴子國小東側,牆裡牆外
朴子農會周邊的「果菜市」擴大發展,雞鴨魚肉都來了,
竟然使得「第一市場」、「第二市場」的人潮轉向。
寬寬的路邊,人行道成了在地農夫展售小規模自家產品的理想地點。
↑ 一個好大的「大頭菜」才賣20元。
在我居住地的菜市場,這已到收成尾聲的大頭菜一斤是40元,
估起來,在地農婦只取六分之一的價錢。
↓ 巧遇「樹葡萄」,
最後一堆,剩不到2斤(一斤80元)。
老農夫年紀不小,他說摘取樹葡萄,「皮」常被刺到,尤其要注意眼睛。
和他合作把圓滾滾的小果子裝進提袋,
一旁比較年輕的農婦們幫他「找錢」。
這樣的「人際關係」很合乎自然。
↓ 朴子的五分火車路,隨著時代轉變成為帶狀的綠地公園。
↑ 郊區比較放任自然
↓ 靠近市區的地段,建商有所著墨。
母親帶領我去吃「小火鍋」
老同學代我探望母親之後,讚我是「孝女吶」~ 把媽媽的指甲修得很紅。
↓ 小時候隔壁的「阿桑」(現年77,已有多位曾孫,現在也住在附近),
路過,停下腳步聊聊天。
這會兒坐下來說起一件她這生唯一一次出拳打人的事:
她先生的一位朋友,在她先生過世後繼續照顧她的水果攤。
拍拍肩頭,還好;
捏一下腰,當作調皮;
再來到臀部,
她就出拳向頭臉去,「叫我怎麼做人?!」
我聽得哈哈笑,
不解風情最是風情萬千。
我媽媽追問:「他有打回來嗎?」
● 這次周休,兒孫同「娟娟老師」一家健走觀音山,登上「硬漢嶺」,
路途中,就地加入這個俱樂部 ↓
Line給媽媽,
會心一笑,逃不掉的。
讀木心,窺老子的弱者哲學
柔弱勝剛強 (第36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43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 (第55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76章)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76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第78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78章)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老子發揮「柔」的原理: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榮,守其辱。
( 2017‧7月15,週六,讀木心以進德修業。)
4月19,週三
↑ 前一晚的視訊,女兒照向窗外盛開的那株櫻樹。
過客我,記憶了它,感謝了它。
今早,6:25出門,石門水庫。
從龍潭端的楓林大道走到壩頂,轉而沿車道向下行,
經過中層,下到後池。這樣是3公里路。
有次在「石門勝景」碑塔前遇到一位當年參與水庫建築的先生,目光交會,老先生起了頭,讚嘆水庫之美、之重要,他指著地說,說建築這大壩是先開挖了二、三座山,曬了幾年的土,再一車一車運過來填充墊高成為水庫高層。
今日,讀到Line來的「分享」,
說兩蔣父子,1948 ~ 1988,在台灣43年,蓋了17座水庫,
台灣人民只要辛勤耕耘,不愁吃穿,,,。
( 石門大壩是「陳誠」落款 )
甚麼樣的政府值得人民感謝,
甚麼樣的政府禍國殃民,
歷史會給出答案,
當下不知道,
且存疑。
↑ 從發電廠看向大壩。
↓ 從高層楓林大道一角看到大壩洩洪道與石門電廠
第一次沿著「後池」走遠,來到「北苑」,
有停車場,有工程處,
還有座中國庭園,以「竹」為曲徑。
上圖的樹林,我朦朦朧朧認為是中國的「辛夷」或「木蘭」??大葉山欖?
下圖是北苑公共廁所,標示使用山泉水。
↓ 照片遠端二座涼亭,一名「喜雨亭」,一名「惜水亭」。
石門水庫的公共廁所座座有特色
回程,「下山」,改走階梯步道,捷徑。
↓ 拎壁龍?風藤?或台灣荖藤?
順路在百吉隧道口的花園買了盆「魚腥草」
上午的三小時,既賞景又健步,還買菜。
↓ 回家,家門口開不完的九重葛依然搶眼,
早晚掃落花,一畚斗一畚斗,有一陣子了,
沒想到枝上繼續開花,變魔術一般。
↓ 韶安來當本文第一位讀者
4月18,
上午抄一首「綠蒂」的詩鋪陳在格子裡,
並不能對自己交差了事,
今天還沒完了呢,
內心世界和外面世界,好像異次元,
誰砍了八田與一塑像的頭,
誰敢打北韓,
都令人咋舌與苦惱,
思及花花同學的健康操語錄:
個人處理不了的,那就不是我的事。
「毬蘭」,從老盆分插出來的,
一伸手就把人家摟個剛剛好,讓我佩服不已。
午後阿公阿嬤二人的咖啡時間,虎克置身在旁。
阿公說他在常看的日劇「鬼平犯科帳」裡看到人生。
阿公分享,我一定要回嘴或回應,
不的話表示「懶得理你」,沒禮貌。
我剛好一邊瞌睡一邊讀「冷天的陽台」/ 吳敏顯 ,
老作家「文功」高強,
全面的把人擬物,把物擬人,
人、陽台、陽光、櫻花樹、熱開水、兒子留下來的酒,,,好不熱鬧,
呈現了「自然富足的生活」,很是值得分享體會,體會分享。
(雖然我邊讀邊瞌睡邊瞌睡邊喝咖啡,但無礙於我對作家的敬意和對咖啡的愛好。)
文末,致ynn:
我很高興我們每天讀著相同的報紙及其副刊。
周遭有一排小葉欖仁樹發新葉芽
這日上市場買菜從這兒走去,
在樹下抬頭看樹的新形態,
新葉芽像小蝶,小蝶有顏色,
初生的亮棕色,
童稚的新綠,
用眼睛看很美,
但是鏡頭捕捉的色彩向著黑色靠近。
↓ 買了菜之後,組合一盆煙火狀的五彩千年木
吃過午飯,出門走走
台7線7K慈湖周邊,
百吉林蔭步道藏在山林中蜿蜒上去又蜿蜒下來,
是桃園人喜歡的步道,絡繹於途。
過百吉隧道,右轉,阿公把車停在舊百吉隧道洞口,
步行過舊隧道,
隧道另一端像個小小的戶外遊客中心,參觀後慈湖的接駁車在這裡下客。設有很乾淨的公共廁所。
關於新舊百吉隧道,超連結「愛伯特全紀錄」
↑ 慈湖端隧道口,「總督府古道登山口」在左側,
從右側,走上階梯過個小山頭,進入「百吉林蔭步道」↓
不算小的雨勢,又是中午時間,很難得的「空山」狀態
晚餐後,去買磅咖啡豆。走過公園,過個馬路的近距離。
很快就回轉,到社區大門口,當班的人員問:
「你的傘呢?」
這才想起傘放在店門口,
豆子磨好,雨也停,
一身輕的走回家,
一點也不覺得少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