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5)
- Sep 05 Fri 2014 20:54
暑假的才藝
- Sep 04 Thu 2014 20:58
有朋歸來
- Sep 03 Wed 2014 11:36
有此一說
我一直沒有加入駱以軍的讀者群。因為「駱」字,有沙漠感;「以軍」,我反戰。
直到老同學把駱以軍在臉書發表的對「鄭傑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的看法轉寄給我,我還是給他有看沒有懂。
接著,讀了駱以軍為顏忠賢的「寶島大旅社」寫的序文。
再來,進入中時的開卷網「作家撒野 文學迴鄉」系列,從2014的「陳列」回溯到2010年的駱以軍(爆笑篇章可開懷):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10/08/16/529441.html
原來人家紅那麼久了,而且越來越德高望重。想說下次就買本「西夏旅館」來讀。
沒料到,超級愛看書的小龐韶安的二舅媽從馬祖寄了一和平鴿中號箱的書過來,其中有本駱以軍的「小兒子」。這該是與青少年相處的書寫,我就隨手翻翻,翻到「唬爛篇之2」,說他帶著二個兒子搭計程車,女性司機,他怕被發現是個無聊男子,報了地點就乖乖不敢吱聲。反而是司機有話。
茲截取司機大姊的話分享一下也看看她的(女性)觀點:
「你兩個都是兒子?」
「喔那你上輩子應是老實人」
「人家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 像你二個都男生 就是上輩子很老實,沒情人嘛」
.
.
.
以上的刪節表示司機大姊是「打屁高人」 (駱式用語) , 繼續:
「那你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 那兒子呢?」
我 囁嚅的說「媽媽上輩子的情人?」
「錯!」她來勁的說「媽媽上輩子的仇人,
來討債滴!」
- Sep 02 Tue 2014 00:27
我換招徠了
- Sep 01 Mon 2014 08:45
柚子記
那日向晚時分阿公到高鐵站接我回到家發現小院子裡的腳踏車的籃子裡放著一大袋柚子。一家大小沒人知道是誰人送來的。
首先打電話問桂蔥。她一向讓我「吃人夠夠」,而且她就是這樣,只要不是生鮮,就放在籃子裡或掛在把手上。但這回不是她。
吃過晚餐,我出門去偵辦這柚子一案。先從有嫌疑人士家的燈火觀察起,看到曾經互通有無的人就用「眼睛」問問看。
繞了一圈,案子沒破。心想也有可能是家鄉在「二林」的「燕子」送來的。那必然經過警衛室,就去探個頭問個好。看來也不是。再繼續第二圈,迎面,與我家共用樓梯間的「簡小姐」提著廚餘來,最近她到我家聽我一番屋突漏水的實境簡報,後面一位也是來倒廚餘的「英娟」,她常分享台南老家的種植,我就一次說,說我家有不知誰放的柚子,英娟說她家門口也有,這樣,地緣關係浮現,範圍馬上縮小為二,一是老家在大溪的「蔡家」,一是雲林古坑來的愛貓的「彩薇」。當時蔡伯伯就在視線所及的球場邊的樹下坐著,馬上可以釐清。面見蔡伯伯,先問安好(一旁看護也在座),再發問,一下子,三方歸納:彩薇!
以上是關於一袋來源不明的柚子的解謎過程。
韶安照的小龐哥哥 小龐照的韶安妹妹
- Aug 31 Sun 2014 11:08
網上即時通
- Aug 31 Sun 2014 00:07
回家
*甘尼太太在美國佛州忙著,五公里的馬拉松一掛上就很久,鮮少在格友的檯面上互動,但她知道我最近甚麼時候會回嘉義,竟讓我有點不好意思。
*回家,在「高鐵後」真的變輕鬆了。
總是在離家比較遠的「東石國中」站下車,為了看他校園裡校園外的樹。但是八月的相簿又窮盡了。雖然明天就又是九月的一個開始,但是,其實,沒有照片也能說話也能過日子的。
*高鐵加上特約的計程車,一日之間,還可以到東石看姑媽,到布袋看阿姨。媽媽欣然同行。今天路過「六栗崙」轉入外婆家的那個路口的時候,我媽媽說起她和我的三舅媽是兒時同伴,三舅媽老來金庫豐實,常常要分給她用。
*東石的姑媽布袋的阿姨,總有海鮮海產讓我帶回。我說不好意思我又來當女兒賊。姑媽說你沒有忘記我,是說這個阿姑做得還可以,所以真安慰。我說是小孩子也知道誰愛他。
*我很希望我能把『回家』寫得像陳列先生的『我們去唱歌』那個樣,靜靜地移動,凡走過必留下思考。
- Aug 28 Thu 2014 19:50
感謝
- Aug 27 Wed 2014 20:11
謝謝老師
韶安在住家附近一家幼兒園完成「中班」的學經歷,之後,九月一日將跟著哥哥到同一小學繼續上附設幼兒園的「大班」。對於韶安的第一位老師徐錦玉老師,我既感謝又佩服。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韶安個性鮮明,在團體中難免突兀,
http://blog.xuite.net/lingna_wu334/twblog/189271716
因為韶安的「轉學」,徐老師把一年來在學校的活動照片存在磁片中當作給韶安的紀念禮物。阿嬤看了又看,照片會說話,我看得很佩服徐老師。
深感韶安遇到把愛把快樂發揚光大的徐錦玉老師是很大的福氣。
複製其中二張,看看孩子的表情有多到位。
以下三張是六月中 <童樂會>那晚阿嬤照的
- Aug 25 Mon 2014 07:19
作家陳列先生在花蓮玉里開講
- Aug 24 Sun 2014 16:47
石蒜新栽 今年開花否
- Aug 23 Sat 2014 13:31
不知如何數落自己隱晦的那幾條神經
- Aug 22 Fri 2014 05:51
有影無題
- Aug 21 Thu 2014 00:00
有的 沒有的
- Aug 16 Sat 2014 14:26
將軍老了
鄰居資伯伯是將官,退軍職後,七年前隻身在台東轉任他職期間曾經接受一次層層巧合的救援,資媽媽稱是「媽祖婆帶著上帝來了」的即時救援。http://blog.xuite.net/lingna_wu334/twblog/189278342
資媽媽在今年六月動了乳房原位癌切除手術。在這手術之前資媽媽是想不到自己「有病在身」的,她早晚帶著資伯伯在社區「走動」。最近才請「看護」照顧資伯伯。
我因為孫子放暑假在家,去接孫子的時間和看護帶著資伯伯在樹下復健的時間差不多,常常遇上。我感覺資伯伯退化的速度令人不忍。不禁去想是否老將軍心理上無法適應眼前小娃的指令,心神放空茫,不合作了。
今日聯合報刊出「東海大學統計系教授林正祥分析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六十歲民眾大約還可以活上二十年,但往後的人生卻只有九年是健康的;換句話說,餘生半數時間,可能臥病在床、或喪失生活功能。」
學者以官方資料作統計與分析,跟一般個人平常在社區活動所見,所『覺得』的老人生活情況,或有不同,但數字會說話的客觀性是值得參考的。
但是,人不是工廠生產線出品的,人的「個別差異」一直都存在,而且以很大的差異存在。所以面對自己的老年生命與生活,每個人的願景、晚景一樣有個別差異,總是由自己發願、自己檢視、自己斟酌的算。
- Aug 15 Fri 2014 19:43
牠只是在上班 就像爸爸一樣
- Aug 14 Thu 2014 04:56
七年生
說的是下圖這株種下土七年才結出這顆雞蛋ㄧ般大小的<紅心芭樂>.
這株芭樂,原本在大溪<花開了>植物園圃的一個八吋盆裡, 矮矮小小就掛著一顆像我的拳頭那麼大的圓形芭樂, 這對比催我快快把它帶回家.
帶回家種在小花園有土堆的那個角上的正中, 先前木瓜樹結實累累過. 經冬歷春數寒暑, 它沒甚麼變化. 後來在更角落再植下一棵咖啡樹苗.後到的挨著牆的都開花結果了芭樂他還是沒甚麼動靜. 我很想認錯處理掉這閒角色, 但是阿公照慣例說不可. 我沒必要為這種小事冒犯深情的阿公, 就這樣, 七年的修行, 大圓白心芭樂修成了梨形紅心. 照相之後摘下,把它對半再對半裝盤全家享用. 我取來一瓣咬了一小小口(覺得自己好秀氣好優雅)剩下的給阿公,不敢看他如何品嘗.
寸土寸金,七年才生的芭樂, 因為阿公的多情不忍而存在, 類推,我這糟糠之妻的安全感應該是破表又破表不知破幾張表 !
以下有花開的二張來自社區芳鄰的陽台和窗下
自家樓頂的紫薇花漸漸飽滿
- Aug 12 Tue 2014 19:12
來一客餃子
- Aug 10 Sun 2014 10:20
亙古好兄弟
2011年的照片
讀「寶島大旅社」讀出滋味來了。自嘲是讀者被作者綁架之後衍生出「斯德哥爾摩症候」。
「寶島大旅社」,作者以「他們家族那個層面」的視野來書寫個人和台灣寶島寶島台灣的過去與現今。「寶島大旅社」的「寶島部(第七篇)好兄弟」,說小時姑姑常說七月半鴨,不知死,不是不怕死,是不知死,不知死是不知道怕...(台語,比較傳神),說水陸法會的普渡,說七七四十九碗每個碗插上香的畫面和味道,說隨父母到頭城看搶孤,也說童年住在長壽街老家的七個小孩一如好兄弟般作祟撒野...。
農曆七月,民俗分配給孤魂野鬼「好兄弟」優游人世間的月份。
回想小時候鬼月普渡記憶最早在「溪州農場」,祖父在前庭主持,桌面大,但放眼僅此一家。
再來是「貴舍」外婆家,舅媽們以「長條椅」當作供桌,緊緊扎成把的龍眼總是大人轉身就掉去一些顆,大人擠眉弄眼說待會兒就知道,但是小賊們八字夠重全都好好的沒有發燒也沒有拉肚子。
然後是「朴子新市場」,很盛大熱鬧共襄盛舉的排場,還有道教法師手執法器盛裝來繞場,那時隔壁的阿嬤,又抽菸又吃檳榔,對媳婦和孫女嚴苛總是噍出最難聽的言詞,我很怕她,但是她擺出來的普渡桌最豪華最漂亮,小碗大碗大瓶小瓶妝得美美的。後來我的普渡桌上有韭菜花有圓仔花有雞冠花就是跟那位我很怕她的阿嬤偷學的。
以前,在鬼月,天一黑,小孩都變乖了,也許大人也是,放慢腳步小聲說話即使不由自主地哀號了,三兩聲就打住,不讓鬼聽到才好,我覺得鬼比人比神更能教小孩!
而家中的主婦,天黑前最要記得收拾晾在外面的衣物。後來,我也一番思考:「公寓的後陽台」,算是外面還是裡面?
你認為呢?
- Aug 07 Thu 2014 13:36
幸福空間 No.1
民國八十年,那時社區像處在孤島上,160戶人家只用東邊出入口,走600公尺的夢幻小路從「大圳邊」轉入有商店有公車的「介壽路」,真實生活從這一個點進入熱區。 那時的樓頂景觀四面遼闊,東方南方北方有朝霞有山影,西邊夕陽也好看。住在「上疊住家」,「有天」,的十六七年間,我早起先登樓,在微曦中思考一日的人與事。
樓頂的第二位愛戀者是小龐。
後來韶安加入。
( 虎姑婆別咬我的手指頭 ~ 怕怕 ~)
樓頂地板成了韶安的畫布。一開始,先畫張圖畫紙給他。
西邊愛種植的阿婆一年中有半年居住在此。在86歲之前阿婆獨力管理好多盆花和二水缸的小紅魚。
而下圖的阿黃也是我思念的人。來自越南的阿黃喜歡種魚腥草香菜和秋葵。阿黃照顧李家失智的老太太七年多,老太太辭世後,阿黃接著被李太太的弟弟聘僱照顧李太太娘家的媽媽。二家相距不遠,阿黃先前也跟善於做麵食的楊老太太學了包子饅頭蔥油餅,可是相處之後,阿黃適應不來,幾度回來掉淚訴苦,後來不告而別。
樓頂記憶的一絲黯然。